《幼兒教育學》第一章 人物簡介
作者:網站管理員
2015-5-28
1、 福祿貝爾:德國幼兒教育家,被世界譽為“幼兒園之父”,在勃蘭根堡創辦了世界上第
一所真正意義的幼兒教育機構受托1—7歲的兒童,在1840年正式命名為幼兒園。為兒童設計了一系列玩具材料,被稱為“恩物”。
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
⑴: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人的內在精神本性;
⑵:人的發展應該是循序漸進的;
⑶:兒童發展三段論; 自然兒童—人類兒童—神的兒童
⑷:兒童的四種本能;
①:活動的本能;
②:認識的本能;
③:藝術的本能;
④:宗教的本能;
⑸:教學即生活。
福祿貝爾的教育方法:在游戲中獲得發展。他認為,兒童的游戲,其意義和價值就在游戲的本身,只是為游戲而游戲,游戲活動過程即是目的,同時也是動機。通過恩物教學訓練兒童的感覺,讓兒童形成整體和統一的觀念。
2、 蒙臺梭利:意大利學前教育家,于1907年在羅馬貧困區創辦第一所幼兒學校—“兒童之家”以感官為基礎的幼兒教育教學體系。
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
⑴:發現兒童; 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發現兒童“生命的法則”,幫助兒童發展其生命。
⑵:吸收的心智; 提出了特別敏感期的理念:
①:秩序敏感期;
②:細節的敏感期;
③:行走的敏感期;
④:手的敏感期;
⑤:語言敏感期
⑶:自由的原則。
蒙臺梭利的教育內容:包括肌肉練習、日常生活訓練、初步的知識教育以及文化歷史教育。
蒙臺梭利的教育方法:
⑴:提供有準備的環境;
⑵:教師; 須做到觀察指導、示范、準備
⑶:教具。
蒙臺梭利教學法:提出一種非常實用、操作性極強、完整的教育體系,是全面提升兒童
素質,發展兒童潛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兒童自身的成長要
求在不損害兒童的自由和快樂的前提下,實現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展,教師和父母必須認真研究、觀察兒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兒童自由與自發活動中,幫助他們獲得身心發展。
3、杜威:美國教育學家,1896年創立了第一所實驗學校,在學校那種實施其教育思想。是兒童中心論的倡導者。并提出“做中學”理論。
杜威的教育思想:
⑴: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⑵:教育無目的論;
⑶:學校即社會;
⑷:教學論;主張“從做中學”
⑸:道德教育論;
⑹:兒童中心論。
4、陳鶴琴:于1923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立了“活教育”理論,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國化、平民化、科學化的幼兒教育道路。提出的幼兒課程觀點是整個教學法,強調以幼兒經驗、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作為選擇教材的標準,反對實施分科教學,提倡綜合的單元教學,以社會自然為中心,主張游戲式和綜合教學。課程的結構: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文學活動等五項, 稱為“五指活動”。
陳鶴琴的教育理論觀點:
⑴:提倡適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
⑵: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⑶:提出幼兒園課程理論;
⑷: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
5、張雪門: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有“南陳北張”之稱。
張雪門的教育思想:兒童身心發展與社會環境相統一。
張雪門的教學法:
⑴:教、學、做合一;
⑵:教材與教法融為一體;
⑶:自由自動教學法。
6、陶行知: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認為清末民初的幼教機構存在三大弊?。?ldquo;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陶行知是我國第一所鄉村幼兒園創辦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⑴:幼稚教育尤為根本之根本;
⑵:幼兒教育應面向大眾;
⑶:幼兒教育應當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①:解放兒童的頭腦;
②:解放兒童的雙手;
③:解放兒童的嘴;
④:解放兒童的空間;
⑤:解放兒童的時間。
⑷:教育內容;
⑸:幼兒教育的教學方法;
⑹:開辦師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