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押密試卷及答案(二)
作者:網站管理員
2015-5-25
一、單項選擇題(共30道題,每題2分,共60分)
1.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反映教學過程規律而制定的教學工作的總要求是(?。?。
A.教學規律
B.教學規則
C.教學原則
D.教學細則
2.兒童多動綜合征的高峰發病年齡為(?。?。
A.3~5歲
B.5~7歲
C.8~10歲
D.11~13歲
3.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要求是必須具有(?。?。
A.學科知識素養
B.文化知識素養
C.教育專業素養
D.職業道德素養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和運用知識、掌握技能和技巧的教學方法是(?。?。
A.講解法
B.演示法
C.練習法
D.指導法
5.學校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活動,具有鮮明的(?。?。
A.社會性
B.穩定性
C.連續性
D.共同性
6.考試前夕,學校咨詢人員對平時比較容易緊張的同學進行集體輔導,講授自我放松、緩解緊張的方法。這樣做的目的在于(?。?。
A.早期干預
B.問題預防
C.發展指導
D.缺陷矯正
7.人際交往中,交往雙方出現關系極不融洽、相互疏遠的現象是(?。?。
A.人際排斥
B.人際吸引
C.人際合作
D.人際競爭
8.操作技能形成的具體途徑是(?。?nbsp;
A.示范
B.講解
C.練習
D.反饋
9.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實現的,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稱為(?。?。
A.心智技能
B.表演技能
C.寫作技能
D.操作技能
10.班級授課制出現以后產生了(?。?。
A.教師
B.班主任
C.學生
D.校長
11.學習者運用縮簡和編歌訣的方法幫助記憶知識的學習策略屬于(?。?。
A.組織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復述策略
D.元認知策略
12.為班級授課制奠定理論基礎的是(?。?。
A.洛克
B.杜威
C.夸美紐斯
D.赫爾巴特
13.難題提供了試題的(?。┬畔?。
A.錯誤率
B.通過率
C.平均通過率
D.平均錯誤率
14.某一測驗在多次施測后所得到的分數的穩定、一致程度是(?。?。
A.信度
B.效度
C.區分度
D.難度
15.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
A.形象思維
B.聚合思維
C.直覺思維
D.發散思維
16.在我國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學教育規定為義務教育是在(?。?。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17.“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強調的是(?。?。
A.環境決定論
B.教育萬能論
C.二因素論
D.遺傳決定論
18.(?。┦鞘菇虒W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A.教學計劃
B.教學大綱
C.教材
D.課程表
19.我國學者廖世承編寫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于(?。┏霭?。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0年
20.以下說法中,錯誤的是(?。?。
A.與新教師相比,專家型教師的課時計劃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并具有預見性
B.專家型教師有完善地維持學生注意的方法
C.專家型教師往往比較注意課堂的細節
D.專家型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策略
21.(?。┦侵篙o導教師設身處地去體會受輔導學生的內心感覺,進入到他的內心世界之中。
A.關注
B.尊重
C.真誠
D.同感
22.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始于(?。?。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斯賓塞
D.裴斯泰洛齊
23.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更加制度化的是(?。?。
A.察舉制
B.舉孝廉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24.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學會用繩子打結不屬于問題解決,其理由是(?。?。
A.它所要求的心理活動太簡單
B.它不必克服認知障礙
C.它不是在人的頭腦內完成的
D.它不需要復雜的認知活動
25.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經過事物本身來教學,體現了(?。┙虒W原則。
A.啟發性
B.直觀性
C.鞏固性
D.循序漸進
26.教學過程中,教師為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意義,需要變換知識的呈現方式,其中本質屬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質屬性可有可無。這在心理學中稱為(?。?。
A.比較
B.變式
C.概括
D.直觀
27.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是(?。?。
A.后勤職工
B.行政干部
C.學生
D.教師
28.生理自我的基本成熟是在(?。┳笥?。
A.4歲
B.3歲
C.5歲
D.7歲
29.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
A.愛崗敬業
B.熱愛學生
C.熱愛教育事業
D.加強自身修養
30.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
A.自愿發展
B.自動發展
C.自主發展
D.自由發展
二、簡答題(共5道題,每題5分,共25分)
1.簡述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
2.簡述班集體建設中的關鍵問題。
3.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4.師生沖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5.簡述學習遷移的共同要素說。
三、材料分析題(共2道題,每題15分,共30分)
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剛上一年級的小剛,在超市拿起話梅就吃,被同學告訴老師。
老師找到小剛,問他為什么吃話梅。小剛說:“在家就是拿起來就吃。”
老師說:“你的話梅是哪兒的?”
小剛說:“媽媽買的。”
老師說:“媽媽怎么買的?”
小剛說:“用錢買的。”
老師說:“錢是怎么來的?”
小剛說:“媽媽用勞動換來的。”
老師說:“所以是媽媽用勞動換來錢,然后才能買話梅來給你吃。你沒有給人家錢,是不能吃別人的話梅的!”
小剛說:“我知道了,老師。那人家說我是小偷,老師,我是嗎?”
老師說:“小剛不是,小剛是還沒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區別。”
問題:師生的對話直接改變了什么?對小剛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義?
2.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初二的時候,我(臺灣作家三毛)數學總是考不好。有一次,我發現數學老師每次出的考試題都是來自課本里面的習題。當我發現這個秘密后,就每天把課本里面數學題目背下來。由于我記憶力很好,那陣子我一連考了六個100分。數學老師開始懷疑我了,這個數學成績一向差勁的小孩功課怎么會突然好了起來呢?一天,她把我叫到辦公室,丟了一張試卷繕我,并且說:“陳平,這十分鐘里,你把這些習題演算出來。”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題,整個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鐘后,對老師說不會做。下一節課開始時,她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最喜歡吃鴨蛋,今天老師想請她吃兩個。”然后,她叫我上講臺,拿起筆蘸進墨汁,在我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她邊畫邊笑著對我說:“不要怕,一點也不痛不瘁,只是晾晾而已。”畫完后,她又厲聲對我說:“轉過身去讓全班同學看一看!”當時,我還是一個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轉過身去,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起來。第二天早上,我悲傷地上學去,兩只腳像灌了鉛似的邁不動,走到教室門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從此,我離開了學校,把自己封閉在家里。
問題:請運用德育教育的原則對該教師的行為進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師,你會怎樣幫助三毛?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教學原則反映了教學過程規律,體現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2.C【解析】兒童多動綜合征的高峰發病年齡為8~10歲。
3.A【解析】教師要勝任某學科的教學工作,必須具有廣泛的文化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教育教學技能,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學科知識素養的基礎上。
4.C【解析】題干是對練習法的解釋。
5.A【解析】不同性質的社會對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德育,因此,學校德育具有社會性。
6.B【解析】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問題預防。
7.A【解析】題干是對人際排斥的解釋。
8.C【解析】操作技能形成的具體途徑是練習。
9.D【解析】題干是對操作技能的解釋。
10.B【解析】班級授課制產生之前,沒有班級這一概念,也就沒有專門負責班級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與生活等工作的班主任。
11.B【解析】這是記憶術的一種方式,屬于精細加工策略。
12.C【解析】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里對班級授課制做了充分的理論論證,使班級授課制作為一種教學制度確定了下來。
13.C【解析】通過教育學對習題訓練的重要性論述可知,難題提供了試題的平均通過率信息。
14.A【解析】題干是對信度的解釋。
15.D【解析】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發散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對同一個問題只有從多個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發現新奇獨特的內容,因此,發散思維是創造性的核心。
16.A【解析】1904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中規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
17.D【解析】題干過分夸大了遺傳的影響,是典型的遺傳決定論。
18.D【解析】課程表是學校成員活動的時間表,因此它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19.C【解析】廖世承是我國最早編寫《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學者,他于1924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20.C【解析】專家型教師往往將注意力集中于教學領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問題解決上,而不太注重課堂的細節。
21.D【解析】題干是對同感的解釋。
22.A【解析】夸美紐斯使教育學體系形成。
23.D【解析】前三種是漢朝及南北朝時的選士制度,隋代實行科舉制一直延用到清末。
24.C【解析】問題解決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進行的,而用繩子打結不需進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問題解決。
25.B【解析】教學中應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感知,所以題干體現了直觀性原則。
26.B【解析】題干是對變式概念的解釋。
27.D【解析】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的,而且也是在教師的管理下進行的。
28.B【解析】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29.B【解析】教師熱愛不熱愛教育事業,從他對學生的態度上就能體現出來。
30.C【解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促成學生不再依賴教師,學會自主學習,即“教是為了不教”。
二、簡答題
1.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包括:(1)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2)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①人的發展是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教育要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必須通過德、智、體、美諸方面教育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②任何一種教育教學活動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圍內完成德、智、體、美諸方面教育的任務,任何一方面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聯系、共同促進的。(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2.在班集體建設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目標和規范。(1)集體目標的形成。集體目標制約著群體的心理,它的確立對于集體的形成和鞏固起著關鍵的作用。形成集體目標主要有兩個方法:①直接以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的方法;②間接過渡的方法。(2)規范和輿論。①規范:群體規范是群體中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已經確立的思想、行為和評價標準。它有三個重要的心理功能:群體支柱的功能、評價標準的功能、行為導向的功能。②遵從:個人遵從有三種方式:服從、認同和內化。③建立積極規范的方法:組織全班學生討論,班干部以身作則,要避免形成消極的非正式規范。群體規范強大的動力功能主要通過輿論發揮出來。小學生中的輿論主要受教師的導向。(3)內聚力。群體內聚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群體成員對群體的信奉程度,此外還有以下幾方面:①成員對群體目標的認同度;②群體的領導方式;③群體內部的目標結構和獎勵方式;④外部影響。(4)心理氣氛和士氣。氣氛指群體中占優勢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表現。士氣指在完成任務時的工作精神。影響士氣的因素有:①對群體目標的贊同;②對活動的滿意度;③群體領導方式;④和諧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