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幼兒活動的動機規律
教學目的
1 了解“活動動機”的相關基本知識。
2 掌握幼兒的學習動機及其影響因素,及引發幼兒學習動機的措施。
教學重難點
幼兒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及引發幼兒學習動機的措施。
課時分配:4課時
教學方法:分析、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
1、幼兒游戲有哪些特點?
2、針對幼兒游戲的特點,作為教師怎樣有效的指導幼兒的游戲?
(二)新課內容
第一節 活動動機的一般概述
導入語
想要利用動機規律來促使幼兒從事某種活動,首先應了解動機的含義與基本結構,幼兒所具有的不同的動機類型等。
一、動機及其作用
1、動機的含義——動機是發動、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一定目標的動力機制。
2、動機的主要作用
①激活作用 ②指向作用 ③維持作用
二、需要、誘因與動機
1、需要——是指個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
2、誘因——是能夠激起個體的定向行為,并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3、需要,誘因與動機的關系
(1)需要、誘因共同決定個體的動機
(2)在統一的動機結構中,需要與誘因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三、動機的種類: 生理性動機/社會性動機
內部動機/外部動機
第二節 幼兒的學習動機及其影響因素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與種類
1、學習動機的含義——是促使個體從事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它是一種社會性動機。
2、學習動機的主要類型:內部動機/外部動機
認知動機 附屬動機 自我提高動機(美國 心理學家 奧蘇伯爾的三種常見的學習動機類型)
二、影響幼兒的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
概括來說有:①、內部——幼兒自身(成功的滿足感)
②、外部——教師、 教學內容的難易、教學的趣味性等等
③、需要的滿足
解釋:
1、學習任務的特點:A、與學習任務的難度水平有關。
B、與學習任務的有趣性和新穎性有關。
C、與學習任務的明確性有關。
2、教師的行為與態度
3、基本需要的滿足狀況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 A、1908-1970)認為:人的需要是分成多個層次的(見下示意圖)
自我實現的需要
審 美 的 需 要
求知和理解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愛與歸屬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以上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第三節 引發幼兒學習動機的措施
△激發幼兒學習動機的方法(措施)主要有:(怎樣有效的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1、應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新穎有趣的教具。
2、設置問題情境。
3、制定具體、明確而適當的學習目標。
4、給予積極反饋,使幼兒有成功體驗。
教師總結本章重難點知識,講解課后思考與練習中難解問題。
本章作業
1、動機的含義?
2、動機作為促進活動的一種動力機制,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3、動機的種類有哪些?
4、學習動機的含義?
5、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了哪三種學習動機類型?
6、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有哪幾層?
7、P58第5條
8、引發幼兒學習動機的措施有哪些?
9、影響幼兒的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學后記: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能夠積極思考,配合教師授課,并且能跟隨教師引導掌握學習方法,理解重難點知識,課堂氣氛較好;從作業的情況來看,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還算可以,但存在有一個問題:運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解釋幼兒的需要滿足與學習動機的關系。對這個問題,學生還不能真正理解,希望在下次上課時,作為復習內容加以闡析。同時,針對第四、五章的知識學習,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可就四、五章內容進行一次小測。
第六章 幼兒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與體育
教學目的
1、掌握運動技能的含義及其與幼兒身心發展的關系。
2、明確幼兒運動技能的發展及其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
3、掌握促進運動技能形成的體育措施。
教學重難點
掌握幼兒運動技能發展的規律,并能運用規律指導幼兒運動技能的形成。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法。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過程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有哪幾層?
2、引發幼兒學習動機的措施有哪些?
第一節 運動技能與幼兒身心發展
一、運動技能
1、含義
——是由有組織的、協調而統一的肌肉動作構成的活動,表現于迅速、精確、流暢和嫻熟的身體運動之中。
2、分類:
A、細微型運動技能與粗放型運動技能。
B、連續型運動技能與間斷型運動技能。
C、閉合性運動技能與開放性運動技能。
D、徒手型運動技能與器械型運動技能。
二、運動技能的作用
(一)促進幼兒體格的健康發展
(二)促進幼兒的心理發展
1、促進認知發展
2、促進健康個性的發展
第二節 幼兒運動技能的發展(要求自學)
通過《幼兒運動技能的發展》圖表來學習幼兒身體運動技能,如:走、跑、跳躍、平衡、投擲、鉆爬及手部運動技能的發展情況。
一、定向階段
二、模仿階段
三、整合階段
四、熟練階段
一二階段實際再現出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做出所看到的動作);
二三階段把個別動作結合成連貫動作的過程(個別動作一體化);
三四階段動作協調準確(完善化、自動化)
一、保教合一,科學養育幼兒。
二、創設條件,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結合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
本章作業:有人認為,盡管幼兒缺少運動,但他們在身高、體重、認知等方面仍會有增長,有沒有運動,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并不太重要。你對這種說法有什么評價?
教學后記:本章知識不作重點,其知識易于理解,學生學習難度不大,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輕松,列舉事例較多,學生興趣所在,教學效果較好。
教學目的
1、明確“認知、智力、知識、智育”幾個關鍵詞的概念。
2、掌握幼兒形成認知能力的過程。
3、掌握智商的心理依據和有效措施。
教學重難點
幼兒形成認知能力的過程及智育的心理依據有效措施。
教學方法:講、論結合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過程
運動技能對幼兒具有什么作用?
1、認知的概念?
2、皮亞杰把兒童認知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3、在幼兒階段,智育的目標是什么?
4、幼兒形成認知能力的過程怎樣?
5、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在教學上,怎樣才能讓學生不至于遺忘?
6、對幼兒進行智力的培養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7、幼兒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現是什么?如果幼兒有這方面的表現,你應該給予什么建議,可通過哪些方法治療?
- 講授過程
- 認知------是人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認識活動。
包括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言語、創造性問題解決等過程。
A、感知運動階段(0~2歲)
B、前運算階段(2~7歲)
C、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D、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后)
3、在幼兒階段,智商的目標是:發展幼兒的智力,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初步的動手能力。
4、幼兒形成認知能力的過程(簡單來說歸納為三個環節):(對知識的)領會→鞏固→應用
5、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是“先快后慢”,那么,根據這個規律,防止遺忘的方法是取決于正確的復習。而復習的方法可通過如下途徑:A、.及時復習,經常復習;B、正確分配學習時間;C、復習方法應多樣化;D、反復地閱讀和嘗試重現相結合。
6、對幼兒的智力的培養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有效措施有:A、培養幼兒的求知興趣
B、培養幼兒的感知觀察力
C、培養幼兒注意力
D、培養幼兒忘記力
E、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
7、幼兒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現——注意不穩定、易轉移
方法:發展幼兒注意的穩定性、有意性,具體措施如:
A、學習活動多樣,內容豐富;
B、學習內容的難易要適度;
C、積極的思維活動能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所以提問的方式能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提高注意的有意性;
D、建構良好的環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擾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
本章作業:預習提綱中的2、5、6、7條
教學后記:
本章知識點比較貼近學生的實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非常認真、仔細,課堂氣氛較好,互動也較多;同時,教師也舉了很多實例,例如:講到感知覺時,我引用了“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講到注意時,我提問了“人能否一目十行” ;講到思維時,引用了“礎潤而知雨,月暈而知風”等實例,從而更好的讓學生理解。從學生作業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是可以的。
備注:
由于時間問題,下列幾章內容教師引導學生自學!
- 幼兒社會規范的接受規律與德育
- 幼兒美感的形成規律與美育
- 幼兒活動的遷移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