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心理學知識匯總 第二章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作者:網站管理員
2015-5-20
第一節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概述
一、心理發展的含義
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研究表明,學生心理的發展有四個基本特征: 第一,連續性與階段性。 第二,定向性與順序性。 第三,不平衡性。 第四,差異性。
二、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及各階段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
我國心理學家通常按照個體在一段時期內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點和主導活動,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即:乳兒期(0-1歲);嬰兒期 (1-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歲-11、12歲);少年期(11、12歲-14、15歲);青年期(14、15歲-25歲);成 年期(25-65歲);老年期(65歲以后)。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又稱學齡初期)。這是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
2.少年期(又稱學齡中期)。這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
三、小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含義
(一)關于學習準備 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學習準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二)關于關鍵期 關鍵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這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第二節、認識發展的階段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邏輯思維是智慧的最高表現,因而從邏輯學中引進"運算"的概念作為劃分智慧發展階段的依據。這里的運算是指心理運算,即能在心理 上進行的、內化了的動作。他將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二)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思維有如下主要特征: 1.單維思維 2.思維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守恒觀念的形成。這個階段的兒童的思維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維思維 2.思維的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 4.具體邏輯推理
(四)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本階段的兒童的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其思維發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認知發展階段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
三、認知發展階段與教學的關系
(一)認知發展階段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二)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第三節 小學生的人格與社會性發展
一、人格的發展
(一)人格的含義
人格又稱個性,通常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發展階段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5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信任感。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的教育含義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的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并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自我意識的涵義
自我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尤其是人我關系的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是認識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社會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
(三)自我意識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著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進行調節的能力。
(2)自我評價的性質決定人格發展的方向。
(3)自我調控能力制約著人格的發展。
三、社會性發展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突出表現在社會性認知與社會性交往兩方面。
社會性認知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對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與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相對應。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發展具有這樣幾個趨勢:從表面到內部,從簡單到復雜,從呆板到靈活的思維;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從彌散性的、間斷性的想法到系統的、有組織的綜合性的思想。
第四節 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一、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認知過程是指學生借以獲得信息、作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該過程因個體之間的不同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而存在個別差異。
(一)認知方式差異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與場依存、沖動型與沉思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等方面。 (二)智力差異
1.智力測量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納量表(簡稱s-b量表)。最初由法國人比納和西蒙于1905年編制,后來由斯坦福大學的推孟多次修訂。
智商,簡稱iq。 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2.智力的差異
智力是個體先天稟賦和后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智力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
(三)認知差異的教育意義
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應采用適應學生認知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式,教學手段。
二、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二)性格的差異
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征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兩個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異
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類型差異
性格差異是指一個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獨特組合。它有多種分類,主要有:外傾型和內傾型、順從型;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
三、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
(一)特殊兒童的概念
廣義的特殊兒童是指一切偏離常態的兒童,狹義的特殊兒童僅指身心有缺陷的殘疾兒童。
(二)特殊兒童的類型
1.智力超常兒童 (智商超過140的兒童);2.弱智兒童 (智商低于70的兒童,又稱智力落后兒童);3.學習困難學生;4.聾、啞、盲兒童。
(三)特殊兒童的教育在安排特殊教育環境時,可考慮以下幾種形式;一是隨班就讀,二是普通班加巡回輔導,三是普通班加資源教室,四是設置特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