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學復習資料 緒論
作者:網站管理員
2015-5-20
第一節 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分為教育學的萌芽、教育學的創立、教育學的發展和當代教育學的狀況四個階段。
一、教育學的萌芽(前教育學時期)
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教育認識成果主要有: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美諾篇》、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中國如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無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書集注》等等。出現了一些教育專著、如《學記》、《大學》、韓愈的《師說》等。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明確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這樣一個具有永久思想魅力的教育問題,并第一次試圖通過理性的思考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教育學的創立
教育學創立的標志主要有:第一,從對象方面而言,教育問題構成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第二,從概念和范疇方面而言,形成了專門的反映教育本質和規律的教 育概念與范疇,以及概念與范疇的體系;第三,從方法論方面而言,有了科學的研究方法;第四,從結果方面而言,產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學家,出現了一些專門 的、系統的教育學著作;第五,從組織機構而言,出現了專門的教育研究機構。(簡答或多選)
(1)著名的英國學者培根為獨立形態教育學的出現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近代實驗科學的鼻祖”,提出了實驗的歸納法為后來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方法論基 礎。1632年,培根在《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一文的科學分類中,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提了出來,與其他學科并列;
(2)在教育學的創立過程中,捷克的宗教改革家夸美紐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1632年的《大教學論》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一切事 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在教育學史上,一般把夸美紐斯的這本書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學著作。但是,由于他的宗教立場和目的,人們又很難把它看成一本真正 的科學著作。此后,人們開始了教育學的獨立探索時期;
(3)英國哲學家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話》,肯定了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建構了完整的紳士教育理論體系;
(4)法國思想家盧梭于1762年出版了《愛彌兒》,深刻地表達了盧梭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聲音在教育領域的表達。他提出了“自然 教育”的思想。自然教育有兩層意思:一是兒童的教育要遠離城市,到偏遠寧靜的鄉村進行;二是教育要從兒童的自然本性出發。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盧梭還 把教育劃分為嬰兒時期的教育(0-2歲)、兒童時期的教育(2-12歲)、少年時期的教育(12-15歲)和青年時期的教育(15-20歲)四個時期。這 是近代教育論述中最完備的關于教育年齡階段的劃分,而且是建立在對兒童心理發展的觀察基礎上的。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后來由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等人興趣 的“教育心理學化”運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對康德、杜威等哲學家的教育學說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瑞士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和葛篤德》(1781-1787年),明確提出“使人類教育心理學化”的口號,對于推動教育活動的科學化及教育學的誕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期間,該大學規定每位教授輪流講授教育學,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課程??档孪群笥?776-1777 學年和1786-1787學年講授教育學。1803年《康德論教育》一書出版,他認為,教育是一門很難的藝術,其實踐必須和“真知灼見”結合起來,他還明 確主張進行“教育實驗”,就是根據某一種教育理想進行的“教育試驗”;(7)康德之后,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赫爾巴特,在世界教育學史上被認為是 “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學》被公認為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赫爾巴特強調必須有“一種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學”,有 “科學與思考力”。他首先強調的是教育學要有“自身的概念”。他非常明確地指出,“普通教育學必須把論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論述之前”,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科 學的統一性。赫爾巴特不僅論述了科學教育學的獨特性,而且還非常明確地提出了科學教育學的學科基礎,即心理學和哲學。還創辦了一個教育科學研究所和實驗學 校。(選擇)
教育學創立的條件:首先,教育學的創立來源于教育實踐發展的客觀需要。其次,教育學的創立與近代以來科學發展的總趨勢和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奠定有著密切 的關系。再次,教學的獨立與一些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們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凝聚著好幾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終使教育認識三、教育學的發展
19世紀末后,出現的新的教育學派別主要有實驗教育學、文化教育學、實用主義教育學、制度教育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和批判教育學等。
(一)實驗教育學
實驗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用自然科學的實驗法研究兒童發展及其與教育的關系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教育學家梅伊曼和 拉伊,代表著作有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入門講義》(1907年)和《實驗教育學綱要》(1914年)及拉伊的《實驗教育學》(1908年)。
實驗教育學所強調的定量研究成為20世紀教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范式,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科學的發展。當實驗教育學及其后繼者把科學的定量方法夸大為教育科學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時,它就走上了教育學研究中“唯科學主義”的迷途,受到了來自文化教育學的批判。
(二)文化教育學
文化教育學又稱精神科學的教育學,是19世紀末以來出現在德國的一種教育學說,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爾泰、斯普朗格和利特,代表著作有狄爾泰的《關于普遍妥當的教育學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與文化》和《教育學的展望》以及利特的《職業陶冶與一般陶冶》。
文化教育學作為科學主義的實驗教育學和理性主義的赫爾巴特式教育學的對立面而存在與發展,深刻地影響著德國乃至世界20世紀的教育學發展,在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師生關系以及教育學性質等方面都經人以許多的啟發。
(三)實用主義教育學
實用主義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國版”的教育學,對20世紀整個世界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發展產生 了極大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條》、《民主主義與教育》和《經驗與教育》,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實用主義 教育學也是在批判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實用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與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的某種生活做準備的;第二,教育即學生個體經驗的繼續 不斷的增長,除此之外教育不應該有其他的目的;第三,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學生在其中要學習現實社會中所要求的基本態度、技能和知識;第四,課程組織以 學生的經驗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第五,師生關系中以兒童為中心,而非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而非領導者;第六,教學過 程中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現、表現和體驗,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
(四)制度教育學
制度教育學是在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法國的一種教育學說,其代表人物是f?烏里、
a?瓦斯凱和m?洛布羅等人。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瓦斯凱和烏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學》和《從合作班級到制度教育學》以及洛布羅的《制度教育學》。
制度教育學促進了教育社會學的發展
(五)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對教育問題的論述,也就是他們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是教育學家 們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現代教育一系列問題的研究結果。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建立于歷史唯物主義之上的教育觀念,對前蘇聯和中國教育學的 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為后者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資產階級的思想家、教育家們論述教育主要是從抽象的人的本性出發來進行的。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從社會、教育與人三者之間歷史的、現實的總體聯系中來考察教育和人的發展問題,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是:第一,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存在脫離社會影響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會性生 產勞動,勞動方式和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變;第三,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第四,現代教育與現代大生產勞動的結合 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惟一;第五,在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們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 相對獨立性,并反作用于它們,對于促進現代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 基礎。
(六)批判教育學
批判教育學是20世紀70年代之后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也是當前在西方教育理論界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吉 魯和法國的布厄迪爾,代表性著作有鮑爾斯與金蒂斯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布厄迪爾的《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和阿普爾的《教育中的文化與經濟 再生產》、吉魯的《教育中的理論與抵制》。
批判教育學的理論上的來源有馬克思主義的、弗洛伊德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和哈貝馬斯等,但主要是深受馬克思主義和以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影響,是批判理論在教育領域的具體應用和發展。
赫爾巴特創立教育學以來,教育學發展的特征為:第一,教育學的發展總是受到具體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制約,反映著具體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 的要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改革深入的時期,也就是教育學研究最活躍的時期。第二,在教育學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學傳統和風格。第 三,教育學的發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學派之間的相互批評和借鑒。第四,不同的教育學派在相同的教育問題上越來越難以取得共識,教育學理論內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趨 勢,教育學的科學聲譽也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四、當代教育的狀況(趨勢、特點)
20世紀末的教育學的特征主要表現為:(1)教育學研究的問題領域急劇擴大;(2)教育學研究基礎和研究模式的多樣化;(3)教育學發生了細密的分 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學科體系,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層次與類型的綜合;(4)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5)教育學加強了對自身的反思,形 成了教育學的元理論。
第二節 教育學在師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學的價值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啟發教育實踐工作者的教育自覺,使他們不斷地領悟教育的真諦;
(2)獲得大量的教育理論知識,擴展教育工作的理論視野;
(3)養成正確的教育態度,培植堅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實際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發展能力;
(5)為成為研究型的教師打下基礎。
從教育術的階段上升為教育學的階段,從前科學轉變為科學。(簡答或多選)